6月25日“人民艺术家”吴冠中先生逝世五周年,不少地方都纪念这位“独立风骨的人民艺术家”。对吴冠中先生七十年前留法的试卷赞许尤佳。
百雅轩总裁李大均在《历史的恩赐....》一文中这样评价说:“整个试卷吴冠中共答一千七百一五字。通篇采用文言文,开宗名义,下笔不凡,文采飞扬。在紧扣主题的论述中,脉络清晰,立意高远。整个试卷见解卓然,文脉贯通,一气呵成。且文笔张弛有度,深有大家之风。读后令人口舌生香,神清目畅。体现了一个年轻学子不拘成法、评古论今的昂扬气势和旁征博引、渊深厚重的学问基础,老练的文风和鲜明的观点令人钦佩。”说吴冠中既是著名画家又是杰出作家,当不为言过。
1946年,抗战胜利后的中国,教育部组织了公费留学的竞争考试。27岁的吴冠中成为考试的最优生,得以留法研习绘画。当时著名国画家、艺术教育家陈之佛阅了美术史试卷,其实陈之佛不光将这份试卷评为最优,并且亲手誊写了一遍,保留在自己资料中。前些年,陈之佛子女整理资料时,发现了父亲手抄的这份答卷,便将复印件寄给了吴冠中。于是,那份试卷首次被公开。60年后世人见到的这份两题试卷,显示了吴冠中的写作才华,兹引一题,以证后论:
“试言中国山水画兴于何时,盛于何时,并说明其原因。
吾国山水画始作于晋之顾恺之,但仅作人物之背景,非用以作独立之题材者,就此已为吾国风景入画之嚆矢。
五胡乱华之际,晋室南迁,一般士大夫均随之南下,感于江南风物之秀丽,山色湖光,处处入画,于是乃助成山水画之兴起。且其时崇黄老,尚清谈,爱静美;静美者,山水也。更加时值乱世,杀伐连年,人民生活不安,一般洁身自好之士均隐迹山林,朝夕与烟霞泉石为伍,习之近,爱之专,山水画自不得不兴起。迄于南朝其势更甚,宋时即有宗炳、王微等山水专门作家出,齐之谢赫更归纳绘画之批评、技巧、学习方法等于六法之中,曰气韵生动,曰骨法用笔,曰经营位置,曰随类敷彩,曰传模移写,曰应物象形,此六法者虽对整个绘画而言,但其主旨及含义似针对山水画而发,于是吾国山水画之格法大备。
此时之山水不过粗具规模,不合物理画理之处甚多,或人大于山,或水不容舟,其真真独特面目之完成则有待于唐之吴道子及李思训、王摩诘出,始奠定吾国山水画坚固之基础而达于盛期。唐时国势强盛,海内太平,前有贞观之治,后有开元天宝之盛世,文化极为发达,绘画亦达于空前未有之盛况,无论释道人物,马牛野性,均臻绝境,若不另辟途径,势难拔萃,故于人物画达于顶点之时乃转而向山水发展,自亦情理之常。且其时崇禅宗,主直指顿悟,轻形似而重精神。于是王维之水墨山水,乃大受一般士大夫之欢迎。
自后山水画之趋向,有崇大小李将军之青绿绮丽、金碧辉煌者,如南宋之赵伯驹、赵伯骕及李唐、刘松年辈。宗王维之水墨渲染者当时有卢鸿、郑虔、张璪、王洽,五代有荆浩、关仝,北宋有李成、范宽、董源、僧巨然等。明之莫是龙曾区分前者为北宗,重刚健之美;后者为南宗,偏秀丽之趣,于是世人乃有南北之争。其实艺术品之高下全不以形式手法为绳墨,[骏马秋风冀北]之美,与[杏花春雨江南]之美,均各有其特质,如吴李同作大同殿之山水,李思训累月之功,吴道子一日之迹,均同臻妙境。要之吾国山水画在唐时已立定基石,后之流派莫不由此脱胎转变而来。
北宋山水画多趋向水墨皴染,近于南宗。南渡后,画院内始有青绿工整之院体作风出,但其时马远、夏珪虽同出画院,但创水墨苍劲之风格。此亦南北渐趋融和之一证。暨洎乎元季、黄子久、王叔明、倪云林、吴镇出,用干笔皴擦,高风别具,故有人以元季为吾国山水画之最高峰者。后及明清,山水画已不能脱元四家之窠臼,或远承宋米芾、米友仁、苏轼等之文人墨戏作风,残山剩水,千篇一律,高明者犹得传前人衣钵,庸俗者则有被讥为八股山水者,是为吾国山水画已趋向形式,徒有躯壳,而缺乏灵魂,誉之者则谓已达技巧之至境,唯无论如何,明遗民之石涛、髡残、渐江、八大等均能自出新意,冲出生活之陈腐予世目以清新。”
评论